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石恩泽、视频拍摄记者 朱治宣、视频剪辑实习生 姜语锌 深圳报道
2025年机器人产业狂飙突进,供应链上游企业争相下场做品牌之际,科创板3D视觉龙头奥比中光却另辟蹊径:不做闪耀前台的明星,甘为产业链中台背后的“土壤”。近日,奥比中光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黄源浩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,首度系统阐释公司“苦尽甘来”的生存哲学与“隐形冠军”战略。
从2012年创立至今,奥比中光用连续12年的研发投入,换来了首份盈利中报的转折点。在黄源浩看来,扭亏核心在于对3D视觉全技术路线的死磕——自研芯片、自研光学、自研算法的沉淀,筑起了不可复制的护城河。
如今这份坚持正转化为全球化动能:机器人、3D扫描、生物识别三大业务同步拓展,而持续布局的视觉开发者生态——战略价值比对英伟达CUDA,这些将共同成为未来十年保持全球领先的关键筹码。
作为一位“技术狂人”,黄源浩本人也有偏执的一面。面对行业争相做品牌、抢前台的浪潮,他表示,“奥比中光的基因就是研发,做品牌不擅长。”他以台积电为标杆,坚守中台,誓要成为“滋养行业的土壤”——即便在智能割草机等爆发性市场,奥比中光也恪守“只供方案、不做品牌”的边界,将利润空间留给合作伙伴。支撑这份克制的,是对技术门槛的清醒认知。他深知“也许前台明星每3-5年换一波,但中台30年后依然屹立。”
基于对技术的深度理解,黄源浩将“机器人与AI视觉”定为下一个十年核心战场。“‘眼睛’虽不占机器人成本最大头,却是核心护城河”,他断言未来十年视觉突破将决定机器人大脑进化高度。更颠覆的是其行业预判:机器人将渗透全领域,每个机器人垂直赛道诞生头部玩家,叠加中外市场差异,最终将催生数百家赢家共生的新格局。
贯穿所有决策的,是刻在基因里的务实精神。"企业不创造价值就没有存在意义,"黄源浩的总结直指本质。为此,奥比中光拒绝为了股价谋划资本动作,比如成立合资公司、H股上市等,也警惕“为出海而出海”的陷阱。“真正的全球化需要十年忍耐,”他坦言。
这位"视觉技术"的开垦者始终清醒:在科技全球化的浪潮中,唯有坚守技术“厚雪”,方能滚出持续盈利的雪球。
《21世纪》:上半年奥比中光首份中报扭亏。回顾之前创业经历,奥比中光做对了哪些事情?
黄源浩:首先是选对了一个赛道,并持续深耕技术。虽然说今年是有望扭亏、摘U的一年,但基础是前面12年打下的。这十年来,我们选定了3D视觉这个赛道,从广度上说,我们把各个技术路线都布局了;从深度上,我们自研芯片、光学系统、算法等。虽然刚开始奥比中光为了获得这些技术,一直在持续投入,导致前期是亏损的,承受了很多投资人包括股东的压力,但只要路是对的,技术都沉淀下来,后面都会苦尽甘来。
我们对行业是有所选择的。曾经我们做得非常广,后面我们聚焦到三个主要方向,分别是机器人、3D扫描/打印、生物识别,以及我们现在还做一些整机的设计和制造。而这些方向都有一个共同点,都需要用到视觉能力。可以说,没摄像头的东西我们基本上不做。
还有一个持续投入的板块——挖掘并服务视觉开发者。这是一个要烧钱投入的方向。虽然奥比中光目前在视觉方面的布局全球领先,但若是我们要持续保持领先,就需要跟开发者站到一起,把最新、最好的产品给他们,让他们来开创下一代的产品。这就有点像英伟达打造的CUDA生态,把公司内部研发和外部开发联合成一个大的磁场。而这个生态的打造,对奥比中光来说可能又需要5-8年。但作为一家科创型企业,若想保持持续领先,就应该在战略上看得比别人更远,并等待苦尽甘来的那一天。
《21世纪》:目前奥比中光锚定了生物识别、三维扫描和机器人三大产业。对其各自发展的预期是什么?
黄源浩:我们持续把机器人、三维扫描/3D打印、生物识别这三个业务版块向海外拓展,无论是市场、客户还是产品,都将向外走。因为我觉得未来十年AI硬件企业最大的机会将是全球化。虽然现在看来,海外市场开拓上面临压力,但你扛十年之后,可能又是苦尽甘来。
《21世纪》:奥比中光给自己的定位是“机器人与AI视觉产业中台”。为什么是“中台”,而不是去做品牌、做“前台”?
黄源浩:普遍的认知是,做品牌会获得更高的溢价,得到更高的毛利。所以大家也会偏向认为做中台就是弱势的。
为什么我们还是坚定做中台,不做前台?其一是公司的基因。奥比中光的核心创始团队均是研发出身,因此我们的底层基因就是干研发的。做品牌、做宣传这些不是我们最擅长的。
其二是奥比中光内部提倡长期主义。我很欣赏台积电这家公司,在跟他们打交道过程中,我看到了他们的专业。这种专业不仅是十年磨一剑,而是20年、30年磨一剑,去把最底层、最核心的东西做好,而不是看到客户做什么火了,他们就转向去做。我认为机器人领域也需要有这样的企业,能够把一个领域挖得很深,让中台变成一个肥沃的土地,上面可以生长出很多树,甚至是像英伟达那样的参天大树。
当然做中台,不像做品牌那么耀眼。但中台很稳定。也许前台有些“明星们”每3-5年就换了一波,但中台30年后还会在这里。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,好在目前公司经营向好,可以让我们去做那片最厚实的“大地”。
《21世纪》:现在有不少做灵巧手的公司,开始探索在手上镶嵌“眼睛”。未来在品类拓展上,奥比中光有可能去做灵巧手吗?
黄源浩:做一只手的DEMO产品很简单,但是要做成灵巧手供应商老大非常难。叠加现在手的技术还不够完备。因此,现阶段,我们并不贪多,只想专心把“眼睛”做好。
虽然大部分认为“眼睛”在机器人成本里占比不是最大头,但我却认为“眼睛”的附加值很高。要知道,机器人视觉涉及芯片、光学等组合,技术门槛是非常高的。即便奥比中光是视觉领域里的龙头,我们依旧觉得有不少技术和产品需要持续提高。尤其是面向机器人的“眼睛”产品,我认为还要10年的发展,我们才真的敢跟客户说,“我们生产的‘眼睛’够用了,再多就能力过剩了”。
“眼睛”的护城河也很深。只有机器人的视觉得到大幅提升之后,才能加深机器人大脑对世界的理解,未来有一天才能将他们训练得比人聪明。所以“眼睛”是能够给机器人带来更多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,也将走出具有长期价值的路。
《21世纪》:目前机器人大致面向三个场景,工业的、商用的和服务的,你觉得“眼睛”将最先在哪类场景里跑通?
黄源浩:如果“跑通”指的是规模化应用落地,那么在工业和商业领域里,已经有不少规模化应用落地了。早期在商业场景下,机器人可以完成清洁、送餐等点对点的移动。现在,在工业里面,机器人开始代替工人完成搬运、组装等工作。但若想机器人走入家庭,替人类把家里的脏活都干掉,还需要很长的时间。因为这需要机器人把手、眼、脑、脚都配合起来。目前在眼脑协同上,我们跟地平线发布了战略合作协议;在手眼协同上,我们也跟一些客户共创方案。但四个部分综合起来的协同,在我看来,至少还需要一个以10年为单位的周期来达成。
《21世纪》:机器人市场百家齐放,对你们来说,选择机器人领域的客户是不是就有点困难?
黄源浩:现阶段,我们无所谓选客户。更多的是,把客户的需求集合起来,形成通用的技术输出,最终形成标品方案卖给客户。
《21世纪》:机器人产业链上的零配件非常繁杂和庞大,接下来跟机器人客户之间的合作会有新变化吗?未来当机器人行业高度分工之后,会考虑卖芯片的设计图纸吗?
黄源浩:在跟客户的合作上,目前看来暂时不会有新变化。不过在关键技术上,例如芯片,我们未来会不会专门销售,还取决于下游的需求量,比如单一客户一年百万级的采购量,我们就会去考虑。开发机器人的“眼睛”,牵一发而动全身,单靠买芯片来自行组装,基本不太现实。
至于卖芯片设计图纸,现在来看更不可能。目前整个机器人行业的技术发展尚未成熟、品牌之间的格局未定,因此我估计未来15年内,我们依旧只能将“眼睛”这个部件作为一个整体来售卖。
《21世纪》:今年以来,有不少大厂开始下场投资人形机器人,你目前更看好哪一家大厂?
黄源浩:除了互联网,在我们客户列表里,能够发现汽车厂、手机厂,甚至传统制造业龙头都在密切关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。目前手机、汽车保持盈利的公司数量有限,但我认为未来机器人行业留下的胜利者,会比这些行业都要多。
因为各行各业都需要机器人,每个行业都决出前三名,这就少说有百来名。再算上,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差异,以体量大的中、美、欧来算,那这个市场规模要乘以3倍。最后会存活下来也许有几百家。现在看来大家都有机会。
《21世纪》:智能割草机在上半年很火,不少做机器人供应链的公司都入局智能割草机,怎么看智能割草机这个品类?
黄源浩:我们也有在给割草机终端客户做方案。这个方案里面包括视觉传感器、算法,以及搭配与我们最新合作伙伴的芯片。我们给客户做方案不多,但之所以在割草机上投入,是因为看好,这是一个有望发展成扫地机规模的品类,甚至乎比扫地机体量还大。尤其是割草机现在基本是在海外市场上售卖,这个品类的毛利比较高。
不过,在这个品类上,我们依然坚持不碰“前台”。奥比中光专心做好视觉部分,品牌、渠道、销售交由其他合作伙伴来做,大家共享这块蛋糕。
《21世纪》:不少机器人公司近期对外成立合资公司。未来奥比中光由此计划吗?
黄源浩:我们不拒绝,但是这建立在这个合作能够实现共赢的基础上。我们并不会为了某些形式主义来成立合资公司,而是要明确目标,打算开拓哪块市场,哪个品类。不过目前看来成立合资公司的优先性比较小,毕竟有关“眼睛”的事情我们就做不完了。
此外,我们坚决不会为了影响股价而去成立合资公司。这个与我们长期主义的目标不符。我们非常慎重。如果从长远来看,这个行为是减分的,那奥比中光一定不会去干。
《21世纪》:今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在资本市场是非常热的,很多A股上市公司在准备A+H上市,奥比中光会考虑H股上市吗?
黄源浩:目前看来不会。今年8月,我们的定增材料被正式受理。我们还从其它渠道,例如银行拿到了授信、短期内通过股债融资可以覆盖研发投入,因此现阶段不存在规模增长和研发投入二选一的矛盾,也就不需要去二次上市。但未来我们不排除从国际化业务布局角度去考虑这件事。
《21世纪》:大概是在从何时起,奥比中光的研发和增长不用二选一了?
黄源浩:应该是2021-2022年的那个时候。其实在2019年的时候,我们的营收就已经接近6个亿了。但2021-2023年因为疫情影响,我们的营收出现波动。那时候我开始反思,要求整个集团从上到下练内功。也就是那时候,我开始不把营收和利润当成我的第一追求目标,而是开始看如何把后面的路走好。2024年,奥比中光的营收基本回到了2019年的状态,并且利润率比之前还要好。整个集团开始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。我管这种状态叫“长坡厚雪”,当你做好了充分的积累,这个雪球自然而然变得越滚越厚。
《21世纪》:作为一个广东老板,如何理解粤商精神?
黄源浩:首先,无论什么精神,都要回归经营本质,即企业要给客户创造价值,如果你没有办法给客户和社会创造价值,那你就没有存在的价值。
其次,企业要可持续发展。企业跟人一样,想要活百年以上,讲求的是可持续发展。这也就意味着,一家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,或者说,它至少要对某个行业、某些客户保持住核心竞争力。最后干企业要有效率,在同行比较中把自身效率发挥到最大化。
另外,从时间维度上讲,每代人有自己的使命。我们这一代,处在互联网、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,它的基因,包括能力、模型、视野都不一样。走到现在,大家都将面临一个共同的使命,就是接下来如何适应时代潮流,让中国企业走向全世界。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资讯信息,所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建议消费。文章内容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站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
智通财经APP获悉,全球主要央行5月仍在加息,但紧缩幅度逐渐缩小...
,据外媒报道,当地时间周三,苹果宣布,2022年,AppStor...
根据Evident数据显示,今年2月至4月期间,摩根大通在全球宣...
头显将是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复杂的硬件产品,其独特的曲面设计给生产带...
近日,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...
中国最大AI模型社区“魔搭”举办首届AI编程马拉松挑战赛,胜出队...